您的位置: 衡水市中医医院>>健康科普 >> 急救常识

【急救知识】创伤急救知识点,关键时候能救命!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04日本文出处:本站原创



日常生活中人们接触的汽车、火、电等均具有危险性,容易引发撞伤、割伤、烫伤等创伤。严重创伤若发生后没有及时得到治疗或处理,容易引起感染,导致功能障碍,甚至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影响。但多数人对生活中常见创伤的急救方法了解较少,导致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对此本文对生活常见创伤的急救措施及常识进行讲解。

01

创伤的基本概念

1. 创伤

通俗意义来讲创伤主要指机械因素、外力因素作用于人体,对机体内脏器组织、皮肤、肌肉等构成损伤。生活中常见创伤包括擦伤、切割伤、出血、离断伤等,其也是造成青壮年伤残、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2. 多发伤

多发伤是指在单一致伤因子作用于患者机体的同时或相继发生两个及以上部位或器官严重受损。如车祸时机械因素作用于患者机体,导致骨折、肾脏受损。

3. 复合伤

复合伤是指两种以上致伤因素,如爆炸等同时或相继作用于患者机体造成的严重损伤。爆炸会引发火灾,造成烧伤、冲击伤等。

02

创伤的分级

1. 轻伤

轻伤的损伤程度较轻,患者意识保持清醒状态,且无生命危险,可采取一般处理措施,如止血、包扎等,但无需特殊处理。如闭合性四肢骨折、感染性软组织伤、局限性烧伤等。

2. 重伤

重伤患者需接受手术治疗,但其生命体征具有稳定性,包括胸外伤但不伴有呼吸衰竭、深部软组织伤但无休克等病症。该类患者需接受严密观察,与细致护理,避免因处理不及时导致伤势加重。

3. 危重伤

危重伤需接受紧急救治,患者存在严重意识障碍,体征波动缺乏稳定性,出现呼吸、脉搏减少等情况,如内脏大出血、窒息、颅脑损伤等。

03

生活常见创伤的急救方法

1. 擦伤、割伤

若仅是皮肤擦伤或表皮割伤,可先使用生理盐水对伤口进行清洗,如果条件有限,可使用清水,之后使用碘伏擦涂伤口,据伤口大小选择创可贴或无菌纱布进行包扎。若使用创可贴覆盖伤口,应定时更换创可贴,并注意避免伤口进水,引发感染。在更换创可贴时,应使用碘伏消毒创面。若伤口较深,流血较多应使用无菌纱布压住创口止血,若按压超过5分钟依旧血流不止,应及时就医。

2. 软组织损伤

软组织损伤常见类型包括挫伤、扭伤、肌肉拉伤等,其中足部扭伤较为常见,轻度崴脚所造成的软组织损伤较轻,严重时会导致骨折。发生扭伤后应停止活动,可采取局部冷敷等措施进行止痛,若出现肿胀等情况,应立即就诊。发生肌肉拉伤时,应立即停止活动与运动,予以局部冷敷,可使用冰棒、冰毛巾或冰块进行间断性冷敷,避免引发冻伤。在经过冷敷处理后24-48小时可使用红花油涂抹局部,活血化瘀,减轻局部充血、水肿的症状。

3. 骨折

常见骨折类型包括复合性骨折、闭合性骨折、开放性骨折、不完全性骨折、完全性骨折等。直接暴力与间接暴力是引发骨折的主要原因。在发生骨折后,应对伤口和全身状况进行观察,若伤口出血应先进行止血处理,之后进行骨折固定处理。如果患者伴有休克、心跳骤停等情况,应立即进行抢救。对小腿、大腿等部位骨折者,应避免移动伤肢和躯干,就地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处理,避免盲目复位加重损伤程度。对开放性骨折伴有骨折断端明显外露情况时,应先对损伤局部进行清洁、消毒处理,使用无菌纱布包裹伤口,在此操作过程中避免将暴露在伤口外的骨折端送回伤口内,在行包扎后进行固定处理。

4. 烫伤、烧伤

对轻微烫伤如开水烫伤等,早期阶段可使用清水对伤口进行反复冲洗,通过降温缓解疼痛,清水冲洗时间应控制在15-20min,将伤口表面水分擦干后,使用干净的敷料将伤口包裹后,立马就医接受相关处理。烧伤早期处理时应将烧伤衣物脱掉,避免拉扯烧伤皮肤,之后可使用大量冷水冲洗创面,时间应控制在10-30min。衣物脱去后可放在冷水中浸泡,之后使用无菌敷料将创面覆盖,并及时就医接受进一步的处理与治疗。

5. 伤口出血

对小的创口出血,可使用生理盐水对创伤部位进行冲洗与消毒,之后使用多层消毒纱布或绷带进行包扎处理。若伤口处有毛发、杂物等,应先对毛发进行处理,并将伤口处的杂物清除,之后采取按压止血法及使用清洁或无菌的纱布毛巾覆盖伤口进行按压,止血后使用绷带轻轻包住。对软组织内血管损伤出血,伤口较大且深可采取填塞止血法,使用消毒纱布填塞在伤口内,并用绷带或三角巾进行包扎,以此可达到止血效果。

综上,在处理伤口时应做好消毒、清洁处理,根据创伤大小、深度、严重程度采取适合的止血、包扎及固定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