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公历5月5-6日,立夏,
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
标志着夏季正式拉开帷幕。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夏,假也,
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此时天地阳气充盈,
万物进入茁壮成长的黄金期。
此时,田野间蛙鸣渐起,
正是“绿树阴浓夏日长”的景色。
民间也有许多与立夏相关的习俗,
如秤人、斗蛋等,
寓意消灾祈福、消暑祛病。
立夏有三候:“初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田间地头开始回荡蝼蛄的鸣唱,湿润土壤中蚯蚓翻松土地,藤蔓植物王瓜舒展着翠绿枝叶攀援而上。这三个物候现象生动展现了阳气升发、地气蒸腾的自然规律,提醒人们养生需顺应天地之气。
立夏是夏季的开端,此时气温上升,阳气渐盛,同时雷雨逐渐增多,湿气也会加重,脾胃作为“后天之本”,容易受湿热困阻,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疲倦等问题。结合中医理论与现代养生建议,立夏时节脾胃养生的核心在于健脾祛湿、温阳护胃,大家可以从饮食、起居、运动、情志及药膳等方面进行调护。1.温热饮食为主,慎食寒凉:立夏后阳气外浮,脾胃阳气相对不足,应避免冰饮、生冷瓜果(如冰镇西瓜、黄瓜)直接损伤脾胃。饮食宜温热,可适量加入生姜、陈皮等温中食材,调和胃气。2.多食健脾祛湿食材:豆类与谷物,如红豆、绿豆、扁豆、薏米、小米等,可煮粥或煲汤,帮助利湿健脾。根茎类,山药、芡实、茯苓等可健脾胃、补气固表,推荐山药薏米芡实粥。时令瓜果,冬瓜、黄瓜、苦瓜等清热利湿,但需注意苦味食物(如苦瓜)不宜过量,以免伤及脾胃。3.增酸减苦,生津开胃:夏季易耗气伤津,可适量食用乌梅、山楂、柠檬等酸味食物,促进消化液分泌,缓解食欲不振。1.避免贪凉,护住脾胃阳气:空调温度不宜过低,避免腹部受凉。从冰箱取出的食物需放置常温后再食用,减少冷刺激。2.保证充足睡眠,重视午休:顺应昼长夜短的特点,可晚睡(不超过23点)早起,午间小憩2030分钟,有助于养心护阳,缓解疲劳。1.适度运动,避免大汗: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舒缓运动,微微出汗即可。过度出汗易耗伤心气,运动后及时补充淡盐水。2.保持情绪平和:夏季心火易旺,可通过绘画、书法、静坐等方式静心,避免烦躁情绪影响脾胃功能。1.四神汤:山药、茯苓、芡实、莲子(可加薏米)搭配猪肚炖煮,健脾祛湿,改善消化不良。2.祛湿茶饮:荷叶莲子芯茶,清心降火,解暑祛湿。陈皮茯苓茶,健脾化湿,缓解腹胀。湿热体质者慎食寒凉:如苦瓜、槐花等性凉食材需控制量,避免加重腹泻。饮食卫生:夏季食物易变质,注意食材新鲜,预防肠胃炎。通过以上综合调理,可有效增强脾胃运化能力,抵御湿热侵袭,为夏季健康打下基础。具体食疗方及养生方法可参考中医典籍或咨询专业医师。